舍小家为大家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
2018年春节前夕,两次申请援藏的张明老师终于如愿以偿,在儿子刚出生10天,就毅然告别妻儿远赴藏区,扎根深度贫困地区,以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,彰显不忘初心、勇担使命的成都教师风采。两年来,张明扑下身子、扎根农村、积极探索,村里道路通了,村容村貌更加美丽了,产业发展了,贫困群众增收了,整村实现脱贫摘帽。张明同志获2018年九龙县定点帮扶先进个人,被中国网、教育导报等媒体多次报道。2020年初两年期满后,为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决胜收官的目标,张明主动要求延长一年,而留给妻子和儿子的却是微信中一连串抱歉、愧疚的表情符号。
舍小家顾大家,他是雪域的“逐梦人”
2018年初,时任九游会官网j9辅导员的张明,面对刚出生10天的儿子,怀着成为一名援藏干部的梦想,毅然决定前往九龙县洼铺子村任驻村干部。他说:“我当做村官,也在拉萨工作过,对藏区感情深厚,两年前没有去成稻城援藏,现在我一定要实现这个梦想。”
张明告别妻儿,来到洼铺子村,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的村民,把驻地当做自己的家,克服了高原气候的考验,起早贪黑、走村串户,深入农户调查摸底,访贫问计,短短十余天的时间到全村245户村民家中入户走访,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,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愿望,他的亲和热情感染着每一位农牧民,大家愿意对他敞开心扉,愿意说出掏心窝子的话。
夯实基础设施,他是硬件的“升级者”
洼铺子村民一直没有文化活动场所,张明积极向学院申报,现在学院投入39万元援建的“成职彝家亲文化广场”成为村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小学操场因年久失修,为了方便师生们的教学学习,张明积极向学院汇报建设方案,经过一个月的施工,九游会官网j9投入27.8万元援建的多功能运动场已经投入使用,还在新修的运动场举办了为期4天九龙县第十三届园丁杯篮球赛。
为改善洼铺子村130名小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,张明积极向学院汇报,现在九游会官网j9投入25.6万元硬化的2公里学生安全通道已投入使用,以前需要走1个多小时泥泞的道路,现在20多分钟就能安全的到学校了。
建设美好乡村,他是坚强的“中心骨”
村上很多村民都有卫生间,但是不能使用,为了使村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,张明和村干部积极向县级相关部门争取了第一批太阳能热水器38台,和村干部一起为38户贫困户安装上太阳能,在卫生间贴上瓷砖,接通水管,现在很多村民都能用上干净整洁的卫生间,洗澡也比以前方便多了。
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,张明向学院争取捐赠了10套沙发、38套茶几、38套电视柜,并使用师生捐赠的爱心资金为全村245户购买了扫把、簸箕、洗衣粉、肥皂等卫生清洁用品,引导村民养成爱干净、讲卫生的文明生活习惯。
“很多村民家里居然没有安装玻璃,这实在想象不到。”张明向学院申请4.66万元为全村群众购买安装了1500㎡住房玻璃,贫困户阿石克古高兴的说:“这玻璃一装上,房子亮了,我们心里也亮了,张老师太懂我们啦。”
发展集体产业,他是实干的“带头人”
为建设洼铺子村土猪养殖场,张明和村干部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50万元,在洼铺子村建设圈舍40间,张明和村干部多方联系和新希望集团签订代养协议。如今卖出土猪798头,集体经济收入达18万元,全村1098人每人分红68元,为扩大养殖规模,张明向学院申请帮扶资金20万元。为帮助九龙县发展产业,张明还积极向学院申请,在九龙县实施以购代捐项目1个,购买花椒油6.7万元,带动90户330人贫困群众增加收入,还协调在学院超市设立农产品展销专柜。
坚定脱贫信心,他是温暖的“好老师”
“在这里推广普通话有很多实际困难,但还是必须要克服困难,因为这对村上长远的发展很重要”,张明说。每年9月都要开展不同主题的推普周活动,鼓励学生们参加经典诵读、演讲、书法比赛,多次为学生发放奖金、奖品。
推广普通话只是农民夜校中的一个缩影,张明还把农民素质教育课堂搬到田间地头,田间地头变“微课堂”,“要勤洗手,戴口罩,多通风,不串门”,张明在疫情期间认真宣传。通过这种灵活小微的授课模式,洼铺子村农民素质教育活动已举办20余期,培训人数达800人次。
群众无小事,每次在村民家里走访后,张明都会把村民的困难记在心里。逢年过节都会慰问贫困户、五保户等贫困群体,协调学院发放慰问物资8万余元。
张明开展了大量的教育帮扶工作,“大手拉小手”、“六一表彰”、“诵读比赛”、“幼儿园的好儿童”,向学院申请给11名贫困学生发放4.5万元精准扶贫教育助学金,为俄尔乡10名优秀基层教师申请学院“最美乡村教师” 荣誉,每人发放2000元奖金,申请学院捐赠2万元教育图书设备。引进资源设置微图书馆、开展帮困助学一对一活动,改善300多名师生学习生活条件,2019年村里考上高中大学33个。为让孩子度过快乐的童年,张明向学院申请3.18万元在洼铺子村建设“成职儿童乐园”,购买102套校服,安装滑梯、跷跷板、摇摇乐等。
既要仰望星空,也要脚踏实地。用心用情的张明更加贴近村民、暖了师生,村里乡亲、孩子见面都亲切的喊他“阿扎小明”,热情地唠几句家常。